博弈近百年巴西利亚成为首都之谜

※发布时间:2017-9-23 17:17:0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据报道,日前,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这是作出的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省雄县、容城、安新3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天津、腹地,雄安新区其定位首先是疏解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作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两项战略举措,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将形成新的两翼,拓展京津冀区域发展新空间。

  1960年巴西将首都由沿海地区的里约热内卢迁往内陆高原地区的巴西利亚,基本实现了首都职能的分化整合。迁都对于加强巴西国防安全、推动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并有利于缓解以旧都里约热内卢为中心的沿海地区人口、经济和负担。

  巴西迁都半个世纪以来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原因在于其迁都规划具有性、有效性、可行性与高品质特点。巴西迁都经验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社会发展战略的借鉴:发展,制约科学发展的壁垒;带动发展,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均衡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公平配置;规划发展,实现重大决策的前提条件。

  巴西迁都的思想萌芽于该国运动时期。从19世纪开始,巴西一直都在认真地考虑迁都内地的问题。1882年巴西后,有识之士一直呼吁重视这一问题,有关技术部门派人深入内地勘察,经过地质、地貌、气候、社会和大量调查研究,提出了在巴西中央高地(现今巴西利亚一带)建设新首都的。

  1891年巴西确定要迁都内陆。起初巴西提交议会的迁都主要是阐述迁都可以避免来自海上的武力,国家领土安全。

  20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主义占据了经济理论的支配地位。建立中心城市就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能够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不同层次的中心城市的“增长点”,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全国的经济发展。20世纪60年代以前,巴西南富北穷,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巴西为平衡地区经济、促进全国协调发展,“向西部进军”即是为开发落后地区而进行的一种长期努力,首都内迁对于实现这一目标将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5年年底,高举“发展主义旗帜”的库比契克当选巴西总统,他在致的一封信中重申了迁都的必要性。库比契克保留了瓦加斯第二次执政时成立的迁都委员会,抓紧迁都的准备工作。

  1956年新年伊始,迁都委员会向报告迁都条件已经成熟。同年8月,作为新首都开发建设的第一步,巴西批准成立新首都建设公司NOACAP,并聘请著名建筑师奥斯·卡尼迈耶把关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1956年10月2日,以库比契克亲临视察工地为标志,建设新首都的宏伟工程正式启动。巴西人民为迁都工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克服重重困难和多方压力,在不到4年时间内就在人迹罕至的巴西高原中部建起一座具有科学规划、建筑新颖别致的现代化新都。1960午4月21日,巴西举行了迁都大典,库比契克总统在庆典上发表讲话说:随着巴西利亚的建成,巴西新一代将享受我们的,迎来一个崭新的、一体化的新巴西。

  巴西在最初规划新首都的时候只是将其定位为首府,随着城市建设的扩大,巴西利亚的经济、文化中心功能逐步凸显,取得了极大的战略性成功,被为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成功范例。

  第一,中心。巴西利亚建成之前,巴西的部地区是一片荒原,人烟稀少,西利亚建成之后变成了巴西的中心,、、最高法院、、司法部、大等国家重要机构均迁往巴西利亚,便于从事管理活动。这里随之一改往昔荒芜的景况,经济繁荣,人口集中,交通方便,设施完善。

  第二,文化中心。巴西利亚虽然没有旧都里约热内卢那样的古城遗址,但其以富有创造性的城市规划和现代化的精致建筑成为最年轻的“人类文化遗产”;巴西利亚的文化生活以大学为中心,1962年建立的巴西利亚大学是巴西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

  第三,经济中心。巴西利亚的公通往全国各地,火车也直达国内主要大中城市,与国内外有定期航班飞机往来;建成后的巴西中部高原地区逐步形成了以巴西利亚、戈亚尼亚、库亚巴等城市为依托,以农业、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要产业的中部经济区,带动部地区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从而实现了国家经济发展中心向内地转移的目标。

  在该城的北部地区,巴西设置了马瑙斯贸易区,制定各种优惠政策以吸引国内外投资,从而使马瑙斯成为巴西最重要的贸易集散地,带动了整个亚马孙地区的开发。

  此外,巴西成立了“亚马孙经济开发计划管理局”和“东北部开发管理局”等专门机构,负责对落后地区的开发。同时,巴西还成立了“东北银行”,从财政上对落后地区给予支持。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巴西也尽量采取向西北部地区倾斜的攻策。

  巴西迁都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一座新都城的诞生,并没有伴随着旧都里约热内卢的衰落,反而给它带来新生:里约热内卢作为“文化之都”的形象不但没有削弱,反而有所加强。现在,巴西利亚、里约热内卢、圣保罗3个中心城市分别承担着、文化、经济方面的重要职能,各司其职,各具特色。

  第一,规划的性。1889年巴西国成立后不久,迁都的立法工作就提上了日程,经过充分讨论,议会通过了迁都的构想并将有关新国都的具体条款写入1891年;建都前,联邦区成立新首都建设公司,并责成联邦区公和工程局制订城市建设、城市用地等一系列规划立法。规划立法的权威性了城市建设和管理严格遵循总体规划。由于城市建设规划在先,所以就不会出现城市科学布局的违章建筑,了城市建设的正常秩序,避免了盲目发展,有利于巴西利亚城市建设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效益。

  第二,规划的有效性。巴西利亚城市建设初期的规划为其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奠定了基础。巴西利亚的城市规划一直受到严格的控制,城内各行各业均有自己的“安置区”,银行区、旅馆区、商业区、游乐区、住宅区,甚至修车都有固定的区位。为巴西利亚“飞机状”的城市构造不被,城内不准新建住宅区,居民尽量分布在城外的卫星城里居住。从落成至今,巴西利亚仍然是个精致的现代化都市。

  第三,规划的可行性。在国家确定迁都巴西利亚后不久,巴西就开始了新首都的选址工作,并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负责选址事宜,由联邦气象台台长克鲁尔斯博士牵夹的22名委员会对气候、土壤、地形地貌、动植物生态以及饮用水的品质等进行全方位、多角度考察,划定了按照面积的“克鲁尔斯矩形区”。此后又经过历次曲折的商议和多次论证,1922年最终确定新首都选址定于克鲁尔斯博士极力推荐的那片区域。从气候、资源和交通便利等角度来看,新首都选址中部高原的平地无疑是最佳选择。确定新首都地址后,巴西开始了巴西利亚城市规划大赛,从中遴选出最合适的规划方案。与此同时,巴西也在短时间内寻找到足够的投资者为新都建设筹措资金。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