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游部第1号部令聚焦什么内容——《国家级文化生态区管理办法》解读

※发布时间:2019-1-1 15:02:03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第1号部令,发布了首个部门规章《国家级文化生态区管理办法》,这是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而出台的,将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设立文化生态区,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文化形态进行区域性整体,是我国独具特色的非遗制度。十多年来,我国已批准设立了21个国家级文化生态实验区,各省(区、市)也设立了146个特色鲜明的省级文化生态区。

  “把文化生态区制度这10多年探索和实践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固定下来,上升为部门规章,十分必要。”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魁立认为,40年来文化领域取得一批开拓性、引领性、标志性的制度创新,把这些固定下来,体现了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也表明要继续高扬旗帜、锐意进取创新,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越走越宽广。

  《国家级文化生态区管理办法》通过38条具体条款明确了国家级文化生态区建设的指导思想、责任主体、主要任务和措施。比如:加强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加强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自评报告等措施,完善工作保障机制;实施非遗记录工程、传承人群培训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开展分类、服务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等措施,加强非遗传承实践能力建设;组织开展非遗主题活动、品牌活动、搭建展示平台、推进普及教育等措施,加强非遗宣传。

  其中的“传承人群培训计划”是近4年来文化部、教育部大力推行的研培制度,自2015年至今,全国参与高校共计举办研培班590余期,培训2.5万人次,加上各地组织开展的延伸培训,共计覆盖传承人群7.1万人次。通过非遗与现代教育的跨领域融合,按“强基础、增学养、拓眼界”培养原则,使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产品设计、制作能力、市场意识逐渐增强,一批优秀成为各地非遗传承的领军人物和中坚力量,不断涌现“培训一人,带动一片”的现象,探索出一条“活态传承的新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在管理办法中,国家级文化生态区并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采用了“动态管理制度”,对国家级文化生态区总体规划实施和建设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惩分明:建设成绩突出的,予以通报表扬,并给予重点支持;因不力使文化生态遭到的,将严肃处理,并予以摘牌。

  “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实验区”是2010年文化部批准在晋中、太原、吕梁三市19个县(区、市)建立的,文化区域概念上被泛指为“大晋中”。其文化具有历史典型性、资源多样性、遗存传承性,在中华民族文化格局中占有突出地位,是华夏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

  徽州“一府六县”,是徽州文化孕育和发展的主要空间。“徽州国家级文化生态实验区”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区的文化生态实验区,跨安徽和江西两省,在“徽州文化圈”涉及的地缘范围,开展以非遗为主、全面的整体性工作。

  打破条块分割障碍,突破行政区域界限,以性、系统性思维建立的“文化生态区”,突出了“整体性”的概念。《国家级文化生态区管理办法》在“总则”中开明义:国家级文化生态区建设应优先、整体、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既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孕育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文和自然,实现“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受益”的目标。

  “从项目化到整体化,避免了碎片化、单一化管理,将非遗及其得以孕育、的人文进行整体性。”在大学教授高丙中看来,只有形成良好的生态,不管是否被列为项目,都能受益,都可以在大中百花齐放、千树竞秀。

  为了“整体性”的实现,在实践中得出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要成立专门的机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推进国家级文化生态区建设工作。为此,《国家级文化生态区管理办法》在第三章“建设与管理”中,用了17项条款规范“国家级文化生态区建设管理机构”的职责、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从“传统管理”提升为“现代治理”。

  “文化生态区与经济领域的自然区概念如出一辙,区域性的是一致的,系统性发展的做法是一致的,构建生态系统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林继富在研读《国家级文化生态区管理办法》后表示,这个《管理办法》的最大特点是充分考虑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保持文化的底色和特色,遵循文化发展的规律,有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创新性发展。

  “在制定管理办法时努力平衡好几个关系:既强调引导,又尊重当地居民的主体意愿;既要,也要合理开发;既要赓续传承,还要发展振兴;既要尊重中华文化的共性,也要体现不同区域的特色;既要有外部支持,更要激活内生动力,夯实当地责任。”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司长陈通表示,希望《管理办法》能“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历史上,传统工艺与人民群产生活密切相关,其遍布城镇村庄、关联千家万户。如今,传统工艺在带动贫困地区群胎梦大全众就近就业、居家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助力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贵州省非遗中心副主任龙佑铭十分关心《国家级文化生态区管理办法》中关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精准扶贫的内容。他介绍说,黔东南民族文化生态实验区近年来建立非遗工坊,搭建合作平台,带动传承人群与设计师和企业对接,有效促进传统工艺振兴,助力脱贫攻坚。

  “好政策、好办法的最终目的是让受益。”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土家族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叶水云近年来创办研究所,将教学为民族工艺品,并根据实际情况,招收当地苗族、土家族农村妇女教她们织锦,帮助她们解决就业问题,改变家庭贫困的情况,她体会:“有了就业和收入,困难群活才会越来越好,愿意传承手艺的人才越来越多。”

  今年以来,记者相继深入湖北、江西、河南、陕西、山东等地农村调研发现,当前部分农村青少年状况不佳,突出表现在网络游戏、奋斗动力不足、对未来缺乏信心等。[详细]

  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产业发展迅速。但部分青少年网络游戏,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详细]

  本届艺术节开展了中阿文化部长论坛、中阿城市文化和旅游论坛、中阿青年汉学论坛、意会中国——阿拉伯知名艺术家访华采风10周年大展、丝花开——阿拉伯文艺精品汇演等20余项文化交流活动。中阿城市文化和旅游论坛围绕“文化和旅游:让世界更加和平美好”主题,成功开展了中阿城市之间的直接而友好的对话。中阿青年汉学论坛深度挖掘了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中国思想文化资源,度展现发展、、创新的中国。[详细]

  传统文化进校园、救护知识进校园、税法进校园、禁毒进校园、防治艾滋进校园……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陆续有100多项相关工作试图进校园“从娃娃抓起”。在一定程度上,这有其合和必要性。但若各个部门都拿着文件、扛着大旗,以“积极响应上级要求”为名,通过各种渠道,把自己的一摊工作挤进课表,甚至对学校下任务、定指标、搞检查,校园的负担必然日益繁重,孩子们也将疲于应付。[详细]

  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在文化领域推广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社会需求稳定、具有可经营性、能够实现按效付费、公共属性较强的文化项目采用PPP模式。[详细]

  近日在浙江湖州安吉召开的全国发展乡村民宿推进全域旅游现场会指出,乡村民宿是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渠道。[详细]

  记者10日从文化和旅游部获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委等17部门日前印发《关于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了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五项措施,包括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区域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区域协同发展;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改善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便利化;丰富文化内涵,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类型,提高乡村旅游服务管理水平;创建旅游品牌,加大市场营销,培育构建乡村旅游品牌体系,创新乡村旅游营销模式;注重农民受益,助力脱贫攻坚,探索推广发展模式,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详细]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发展委、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国务院扶贫办、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国文联、中国科协日前联合下发通知,要求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广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新时代“三农”工作,营造全社会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推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详细]

  违反了《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十九条、《中华人民国慈善法》第六十条、《关于慈善组织开展慈善活动年度支出和管理费用的》第七条的。[详细]

  记者24日获悉,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出台《国家级文化生态区管理办法》,将于2019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建设国家级文化生态区要优先、整体、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以“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受益”为目标,将非遗及其得以孕育、的人文加以整体性。[详细]

  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www.hengpunai.cn)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