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title人文地理:史可法在宿松

※发布时间:2018-12-7 17:08:41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史可法宛平祥符(今河南开封市)人,明朝崇祯戌辰进士,在时任京师学政的安徽桐城籍人左光斗的引荐之下,乙亥秋初任安庐道,丁丑年升任安徽巡抚,监军安庆。始任三日,崇祯九年,张献忠起义军诸营从荆楚黄梅再次入宿松屠戳,为保民安,史可法监军披甲掛帅赶赴宿松,联民。此后史可法骑马巡视宿松诸寨堡,并与张献忠的起义军激烈交战于宿松的枫香驿、严恭山、白崖寨、梅墩畈、丰家店、车马河、神火寨、红花寨、河西山车鼓寨、二郎铜铃寨等处,其中在铜铃寨(同人堡)驻扎时间最长。史可法在任巡抚,监军安庆的5年多时间里,又多数时间是在宿松度过的。

  左光斗是怎样认识史可法的,以及当时的时代背景如何?明朝熹年间,宦官宰相魏忠贤独揽朝廷,遍及各地,朝中的活动,人民的。当时正直的多遭,明朝江山摇摇欲坠,大厦将倾。左光斗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出任京师学政的,他素以为官正直、刚正不阿、识别人才、知人善用如著称于世,史可法便是他识别并提拔重用的一例。他对魏忠贤阉党的篡权谋位,倒行送施的,深感痛绝,为明朝江山的没落而忧虑。为力挽狂澜,扫阉党,培养一批青年人才,他不论醋暑严寒,只要有空,就微服察访于民间,但最终还是被魏忠贤。

  左光斗认识史可法是在一个风雪严寒的冬天,他带着几个,骑马到京城郊察访,看到郊外寒山瘦水,艮装素裹的碧玉世界,却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荒凉景象。端坐在马上的左光斗不禁捋着艮须,无限感慨。国家这如画的江山,竟被你魏阉弄得如此,怎不令痛!正感慨之际,看到前面的一破落古庙在寒风中抖瑟,随即下马走了进去,凄凉的庙内,只见厢房里一瘦弱的身影伏在桌上沉睡,桌上有篇刚起草的文章,字体刚劲健美,犹如出水蛟龙。左光斗禁不住拿起来一看,是篇赴京应试的文章,内容是阐明救国的抱负,的决心,不仅文字精炼畅达,而且道理中肯,志向远大。左公连声叫好,认为该生将来必是个栋梁之材,他即刻脱下貂皮大衣,披在这位贫寒的书生身上。走出厢房时,亲自关严小门,然后询问庙里的,了解到这位赶考的书生叫史可法。左光斗随后打马回府,心情比来时舒服多了,他要全力栽培这位难得的书生史可法。

  在会试那天,挨到史可法送卷评定时,左光斗注视着他,虽衣衫粗扑,但仍是一表人材,便毫不犹豫地当面录取史可法为第一名。然后将史可法召入内室,拜见左夫人,并夸赞说:“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唯此生耳”。后来史可法果不负左光斗之重托,精忠报国,官至阁部,最后在扬州督师以死殉国。

  在古驿道的凉亭河和枫香驿之间,有一山叫烽火山。峰火山始名于驿道开通后,因晋朝时在此山高处设置过传递告急信息的烽火烟台(简称烽火台)而名。烽火山距枫香驿近三公里,这里峰峦起伏,峡谷迂回幽深,森林复盖。居主峰峰火尖控制高地,居高临下,能进能退、能守能攻,是军事交通的咽喉地段,战略十分重要。历代枭雄都曾布防守关于此,使山寨的历史跟战争联系在一起。

  公元1637年(明崇祯十年二月),农民起义军张献忠攻安庆未克,复回宿松驻梅墩坂,与史可法激战于枫香驿、烽火山。三月义军得罗汝才、刘国能之助,又与史可法的明军大战于丰家店,明军惨败。至秋天张献忠驻守在凉亭烽火山等地的义军再次与驻守在严恭山的史可法的明军激战数日,双方伤亡惨重。

  明崇祯十年秋,史可法与义军张献忠再次在宿松枫香驿和严恭山激战,史兵败退驻10华里外东北深山险寨白崖寨坚守待援,被围困多日,寨外攻打甚急,寨内粮草已屡屡,史可法夜不能寐,趁月光独自悄悄走到营前石壁旁,无限感叹地在石壁上写下:“听涧底泉声,呼天地是歌是泣;看阶前月色,问英雄还死还生。”之千古绝句。叹罢、欲拔剑以身殉职,突然被偷偷跟随而来的山僧云崖禅师抓住右臂,夺下手中的宝剑。经云崖禅师的相劝和激发,史可法不愧为坚强的血性男子,义然回到帐营,重新调整以守避交锋,等待援军,伺机反扑的战略,果然是日子夜左良玉由安庆已率师来援,上下夹攻,义军张献忠惨败,主将闯塌天被在寨南关门石前,史可法转败为胜后,登上西峰犒军,并题“最上一乘”四字于记功石上。

  明崇祯安徽巡抚、督军史可法在白崖寨胜张献忠的义军后,即又转移至严恭山,在严恭山云天岭之流云峡置“淳风堡”,聚乡义防守,整休部队。流云峡峭石插天,峡石壁镌有“流云峡”三字和“中天壁立”四字,均为明太守程大猷所书。史抚可法在严恭山置淳风堡的同时,又令居民在严恭山与之相连的四顾山置“连云堡”,并由乡耆周义寿和张连率众坚守。

  此时张献忠义军西进湖北武汉以下长江沿岸地区继续攻打明军,于崇祯十五年秋,袭陷黄梅县后又入宿松梅墩畈(即花凉亭),驻梅墩“人和堡”半个月有余。陷土蜂、城河等诸寨,杀毁俱尽,男女少壮悉掳,尤对严恭山麓鄷家铺的屠戮,更是惨无人性,历史罕见。适时史军驻严恭山淳风堡、连云堡东西两寨堡的神兵天降、火炮齐发,合力围剿,将张献忠杀得落花流水,残部转而向陈汉山逃窜。其时附近诸寨皆破,唯独淳风,连云二寨堡未破,驻寨乡民赖以为安,民传为的力量,和严恭山神灵的护佑。

  白马将军墓和东林寨在今河塌乡李店村内,距宿松县城约40里,位宿松县城至河塌和凉亭河至河塌的公交汊线上。

  明末崇祯年间,史可法与张献忠激战于宿松时,昔传有属史可法部的一姓铁的白马将军,所驻守的东林寨,因位于宿松中东部的一处林深茂密的丘陵中心地带,十分的重要。将军骑白马勇猛征战,被称为“白马将军”或“白马铁将军”。

  驻守于东林寨的白马将军与张献忠部多次发生激战,终因势单力薄而战败,但将军临死不屈,便自投寨下六斗丘田内的一水井而死,乡人怜之,依井修筑此墓,曰“将军墓”。又传将军所骑的白马,亦赴将军墓依墓而卧,不食而死。乡人亦将白马附墓而葬,故又因名“白马将军墓”。

  为纪念将军,后乡人将寨东将军跑马处的一山,命名叫“烈马回头山”,并又将墓前的一处小山亦命名叫“铁地嘴”山。昔墓于1959年时被平毁而成为耕地,但“东林寨”、“烈马回头山”、“铁地嘴”,山寨依旧依名。

  相似于今105国道,一条南通湖广,北连燕趙齐鲁的古驿道横贯宿松中部,车马河即在古驿道上,昔日繁华的商贸重镇花凉亭的旁边。车马河上接西源河,下连清河湾,汇入县大河,今属破凉镇车河村。车马河之名有两重意思,一是河边的花凉亭踞驿道的中心地带,交通战略特殊,商旅繁荣,过往人员车马多在此停留歇息,在清澈流畅的河里马饮水,又洗车洗马十分便利,随之人们便习惯地把这段河叫“车马河”了;二是这河曾经历过几次大的战争,烽火烟浓,山河血染,因战争遗车遗马,人尸、马尸塞满河道,所以后人就又把这段河叫“车马河”。

  花凉亭历史上多为古战场,在明末崇祯年间史可法即在车马河近处,筑有两座防御性的营寨,以抗击张献忠的义军。

  一寨叫“城河寨”,一寨叫“土峰寨”,两寨相互对应,谓之姐妹双寨。城河寨构筑奇特,因在主心寨四周开挖有宽丈八(6米),深六尺(2米)的护寨城河,有人员通往时才临时放置木桥,所以城河寨因此而名。还有在主心寨护城河的外围另设有掩体之类的防御工事,也派有守寨人员,作为第一道防线。土峰寨构筑简单,主要取高处,居高临下,掌控至高点,攻守自如。

  城河寨和土峰寨战时多为朝廷官兵据守,明末崇祯十年二月(1637年)有史可法与张献忠在这里的争战。

  神火寨介于墨烟铺和车马河之间,与破凉镇王垄村接壤。因同音别音之故,神火寨又有叫寨和神鼓寨的,都有不同的意思。

  神火寨一带丘陵岗地多产粘性黄土,是制作陶制品、器皿的良好材料,因此很久以前就有制作陶器陶皿的传统习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这里曾是上乡(通指县以上地区)制作火炉(俗称火炉盃或火炉球)的主要,一到冬季生意十分火红。传说很久以前,当地有一王姓人家,他烧制的陶皿等生活用品火功有独到之处,且制作精良、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其户被誉为“”,其火也被誉为“神火”。也许后来“神火寨”或“寨”也就因此而名吧。

  又相传神火寨当初为明末崇祯年间史可法为阻击西进的张献忠的义军队伍,预先在这里潜伏设防所建,并储备粮草、拓荒种菜,结果义军欲从这里通过时,被史可法的明军打败,成功地阻击了张献忠义军的西进。还传说在两军交战时,史军的两名鼓手先后被义军,在无鼓手替代击鼓之时,突然鼓跳跃自鸣,扬声震耳,被誉为是“神鼓”,“神鼓寨”又因名。

  铜铃寨在今二郎镇铜铃村,古驿道北侧的铜铃山上,距黄梅县停前驿八公里。寨前不远处有群峦山丘簇抱,形成天然屏障,因之谓南屏。南屏街系黄梅停前驿入宿松后,古驿道上一个很热闹的铺子。因商铺在铜铃寨前,所以也叫寨子铺。铜铃寨雄踞于铜铃河边,山高岭陡,扼古驿道和铜铃河上游之三冲河于一体,尤其是处古代黄梅、宿松吴楚分界两重天的险关要塞,其特殊而重要。驿道商贸,因此这里也是南来北往商旅和边民相互交往的通关口岸。

  铜铃寨山一圫一圫由青石砌成,山体雄辉高大,峡谷幽深,溪沟纵横。登上峰顶,二郎、破凉、城关、韩文以及黄梅县的停前和五祖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历史上铜铃寨烽烟不断,改朝换代,历史。楚汉相争、金兵南下、元末黄梅五祖山红巾军起义,明崇祯年间史可法驻寨建同人堡,并以铜铃寨为驻点,经常骑着棕色大马巡视延宿黄边境线向南直至河西山城西寨、车鼓寨、鹞鹰寨等的布防情况。史可法驻铜铃寨设“同人堡”,在此时间最长,约有三年多时间。后百姓又建“史公祠”以祀。

  据史料记载,张献忠起义军辗转焚掠于楚舒庐,崇祯九年丙子十二月二十八日自广济袭宿松,沿河焚掠,时久旱、泽畔俱干,贼自六十里畈疾驰百余里,掩袭沿河地方,焚掠尤甚,屯数日,再掠太湖,是年除夕及元旦,县城及周边居民俱在龙湖舟中避难。三月督军中将潘可大及付将程龙败殁于宿松。十一年夏四月,贼驻宿松山,浮簰渡,掠杀无数,至秋始去。十二年乙卯六月,流贼又至松,焚掠两月去,十二月复至,焚掠半月,不目睹,,近县三十里,除夕无烟。

  面对如此灾难,史可法沉痛万分,一方面组织联防,设立义兵,亲临练,一方面披甲奋战,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壮歌。

  宿松绣错皖鄂赣三省间、城邑分楚,山川入吴。古称淮服屏蔽,江介要冲者,自松始也。固国以安民为先,经世视道之得失,不倚城郭,沟地为固。治自汉始、旧无城。明万历间宿松太湖饥民刘汝国、虞梦星起义,轻而掠城,惜无城廓防御之苦,郡守赵寿祖痛惜之,逐定址报行,旋被搁之。至崇祯乙亥,流贼陷松,焚惊惨基,史不忍目睹,多因无城,史秉为国、为民,毅然受事,顿生建城。相传史公议前择日,携随从前往河西山,察地形兼拜谒先贤,史往河西山张公(何丹)墓途中,在西关外先祀元淮西守安庆宣慰付使余阙,扼红巾贼于此的通武桥。祀毕径直往河西水口山张公墓祀名臣汉松兹第一任县令张何丹。传监军史公七尺大汉谐随从,按邑乡俗跑于张公墓前奠祀,虞诚至极,让感叹万分。效先贤,尽忠报国为民。嗣后回,立议建城。史抚监军请建宿松疏曰:“似有言之,似迁而不得不言,行之不言,行之万难,而不得不行者,则今潜、太、宿三邑之建城是也,以臣观之,松城尤为紧要”。谷梁子曰:“春秋之围城,皆讥重伤民力也”,三邑旧无城池,昔之官岂是方者,岂无一留心民社?臣讵不知?然安庆为留都咽喉,宿松为安庆门户,无安庆是无留都,无宿松是无安庆也。臣奉简令以来,日夜忧惧,以松缴介吴楚,漫山弥谷,贼盘踞,逆谋叵测。工资不全出本土,自是古制。臣请损募料理外,恳敕八府三州协济。借数州之力,救此一方民。民知脱水火必悦。悦以先民,民忘其劳;悦以犯难,民忘其死,何忧佚马哉?如此则皖疆可固,留都安若泰山矣。臣干冒宸严,不胜战栗待命之至”。

  清道光八年宿松县志载:“宿松其地康庄孔道,襟喉吴楚,为两京八省通衙。剧寇频来,民罹毒螯,焚刘残掠,百里之内鸡犬罕音。念宿松残甚,不惮征缮,以固吾梓,筑敌楼集精兵,以扼其要害。公屡轻骑巡堡,飱沐几废,练兵皖林。”又载:“崇祯八年乙亥,张献忠屠宿松,巡抚张国维率付将许自强赴援。自强遇贼松,杀伤相当,山民垒石投贼,多死乃盾。二月八日流贼破松,县丞朱万年死之。吴淞游击张其威援松,乃贼战于福昌岭(今鲤鱼山西侧),败绩死亡。朱万年与教谕毛之隽毅然以仓库、禁狱、学宫俎之任,相约死守,是日辰刻,贼突至,烧,民舍殆尽,杀伤无数”。

  面对百姓如此的战争灾难,史公心情无比沉重,悲痛万分。史向有怀才图治,忠君报国,励志为民的宏愿。史自治西水口山张公墓跪祀,请建宿松县城后,喜松民忠勇可用,号召地方筑寨设障,招募义兵,多次在县治乌轮庙前演武厅亲自团练地方义兵,实施群众联防御寇,取得很好的效果。

  一日史公携安庆巡按郑昆贞、守佐王孙昌,以及邑县丞相侯国宪等上河西山继续察看地形,布置军事设障,以御贼军流寇保民安。史公及随行一攀援,沿太阳山、车鼓寨,上得河西山极顶,忘却疲劳,环顾四野,无限开阔,无比风光。这时史公沉重之余,更是感慨万分,昂扬地吟唱着(明)杨慎的《临江仙》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楮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后人为纪念史公,便在河西山极顶史公吟词处建起了一座“四顾亭”,这四顾亭后来也便成为墨客雅士登高凭眺揽胜的良所。

  主管:安徽省宿松县委宣传部 主办:宿松县宣传信息中心 地址:宿松县东北新城政务中心三号楼四楼

  任弼时子女本文由来源于财鼎国际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