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经济地理丨拥海逐潮

※发布时间:2018-8-22 20:43:27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向海而生”正成为诸多沿海省份探寻高质量发展的“重头戏”。继各省“十三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竞相出台后,浙江、福建、山东、江苏等省份的沿海地市也按捺不住,纷纷出台加速推进海洋强市、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行动方案,主攻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急欲打造“蓝色引擎”,拓展蓝色发展空间。

  盛夏,自然是属的季节,阵阵海浪随风拍打着礁石,激起层层浪花,沿海省份探寻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心情亦如此起伏难定。

  借力上合峰会,新晋“世界级网红”——青岛,近日制定出台了《青岛市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建设国际海洋名城行动方案》,确定实施“1045”行动,加快构建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国际海洋名城,努力当好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生力军。

  沿着海岸线延伸,向海图强的还有威海。同样刚出炉不久的《威海海洋强市建设总体方案》中明确,聚焦海洋产业转型、产业链条延伸等五篇文章,用“5+2+2”的海洋产业提升工程,探索一套海洋经济融合发展新模式。

  而作为全国最大的海滨城市,上海已经开始合纵连横。获得“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称号的上海市浦东新区、宁波市、南通市、舟山市近日签署了海洋园区()战略合作协议,将有助于上海与江苏、浙江两翼共同培育长三角滨江临海产业带。

  “‘一带一’、‘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的实施,带动了沿海经略海洋,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的热潮。蓝色经济区建设、向海经济发展、海洋经济新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一系列国家行动的相继出台,带动了全国海洋经济大发展。”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刘康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空间格局来看,传统的海洋大省,如广东、山东、浙江等仍在领跑,但江苏、广西、海南等落后省份近年来发展有明显突破,增速在赶超传统的海洋大省。

  且看今年一季度我国海洋经济的答卷:初步估算,一季度全国海洋生产总值1.8万亿元,同比增长7.0%。涉海工业企业盈利水平大幅提高,“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海洋经济市场主体活跃,与海上丝绸之沿线国海运贸易持续增加,海洋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发展稳中向好。

  近日发布的《海洋经济蓝皮书: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5-2018)》中指出,如果海洋经济发展形势稳定,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将会在2018年突破80000亿元大关。

  新一轮向海图强的,始于去年印发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其中明确,构建良性互动的陆海统筹开发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并指出着力培育一批新的海洋经济增长极,推动形成我国北部、东部、南部三个海洋经济圈。

  随后,山东、广东、浙江、福建等地相继发布了加速推进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海洋经济的相关方案以及行动计划,经两年多的发酵,“百舸争流,千帆竞速”的态势形成。本报记者梳理辽宁、天津、山东、上海、江苏、广西、广东等11个沿海省区市的海洋规划以及行动方案等发现,不同于以往强调海洋经济增长、增速,而今更突出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和追寻高质量发展。

  未来海洋经济发展如何?深耕其中的企业触角更灵敏。远洋渔业龙头企业——中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卢连兴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乐观。

  “产业发展政策持续优化。”卢连兴认为,目前,国内海洋经济正处于新老并进、蓄势待发的阶段:以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信息、文化和生态旅游等为代表的新兴海洋产业,经过近年来的政策引导、资本培育、技术开发,已逐步成熟,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活力与潜力;以渔业捕捞、海上运输、水产品加工等为代表的传统海洋产业,经过长期“演化”和市场“洗礼”,产业发展参差不齐,客观上普遍存在发展动能切换、转型升级的需要,处于调整优化期。

  刘康认为,培育海洋经济新动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身新动能的培育,即传统海洋产业的提升和海洋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的培育;二是对陆域经济新动能培育的助推。“海洋经济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规模效益的贡献,更多地体现在对传统陆域产业发展效率和质量提升的驱动。”

  从产业结构来看,国内海洋经济发展近年来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主要增量仍集中在传统的海洋旅游、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渔业、船舶修造及海洋化工等传统的海洋支柱产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仍未取得突破性进展,海洋产业总体发展呈现稳中有降的趋势,一些重点海洋产业,如海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洋油气、船舶修造等出现下滑趋势。

  虽已有蓝图规划,但沿海省份发展海洋经济仍存在明显短板。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广东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78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23%,连续23年“独占鳌头”,但高端产业集聚与产业链构建偏弱仍是短板。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厅党组王中丙在2018年省级促进经济发展专项(海洋经济用途)主题会上透露,未来三年,广东将持续投入9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海洋科技产业。

  另一海洋大省,山东也面临诸多短板。刘康指出,一是区位短板,山东半岛处在京津冀经济区和长三角经济区两个经济发展高地之间,具有明显的洼地效应;二是产业结构落后,海洋服务业比重低,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只有51%,低于全国54.5%的平均水平,现代海洋航运、工程技术服务、电子商务等专业服务水平亟待提升;三是市场化发展进程滞后,地方干预过多,市场培育不足,涉海企业发展滞后,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和高科技型涉海创新企业。

  向海图强,挑战重重。刘康指出,一是资源挑战,近海渔业枯竭,生态恶化,海洋产业开发与资源的矛盾冲突等;二是技术制约,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滞后,产业培育受制于技术能力的不足,核心关键技术受制于人;三是产业化挑战,很多海洋产业类型属于高投入、高产出、高风险产业,企业投资存在很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需要国家政策扶持;四是重复建设,沿海各地纷纷出台各自的海洋开发计划,但多数地区的产业发展重点雷同,投资集中在少数几个产业类群,导致国内的港口建设、海洋渔业、海上旅游及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出现产能过剩、过度投资现象。

  “政策优势并不代表发展优势。”刘康强调,“海洋经济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不仅要找准定位和突破口,更重要的是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和径,不能和随大流。海洋开发重点既要发挥本地的资源优势,更要结合当地的产业基础和发展优势,陆海统筹考虑,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以海洋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的陆域经济发展,形成陆海一体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聚区。”

  因此,刘康,提高涉海规划的权威性和时效性,突出市场化的扶持政策和机制创新,弱化主导的产业政策,减少对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干预,放松行业管制,激发市场活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海洋产业。发挥山东的海洋科技优势,完善海洋科技与人才激励机制,以传统产业提升为重点,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为支撑,以海洋服务为基础,加快海洋产业结构的优化提升和海洋经济发展质量的改善,海洋经济将成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和沿海地区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

  今年年初,委刘家义在全面展开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动员大会上提出,“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境外建设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和性远洋渔业,带动优势产业‘走出去’,尽快抢占海洋产业制高点。”

  时至年中,山东明确提出,把视野从沿海、近海投向深海、远海,做强做优沿海产业、远海产业、深海产业,形成陆海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近日,海洋渔业厅发布的《全省海洋与渔业系统深入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方案》中,支持建立综合性的海外渔业,开展远洋渔业合作项目评估和远洋渔场资源研究,争取更多的入渔许可,开辟优质新渔场,加快海洋生态牧场、水产品加工、贸易“走出去”,拓展海外渔业发展空间。

  近年来,由于近海渔业资源的过度开发,整个渔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已经由近海转向陆地和深远海,这也是国家近海资源开发、污染治理和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中鲁远洋渔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鲁远洋渔业公司”)董事长卢连兴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远洋渔业迎来了高质量发展期。”

  扬帆远洋,山东底气深厚。卢连兴分析称,一是山东半岛地理优越,濒临渤海、黄海,是环渤海经济圈的重要一翼,与日、韩、俄远东地区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二是是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与创新的重要,拥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多家国内一流的科教机构和充足的海洋科技工作者,拥有多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承担了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洋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海洋科学研究的。三是在渔业船舶设备建造、设施建设、海洋科技研究、水产品加工冷藏、人才培养、行业管理等方面积累了一定基础和宝贵经验。

  远洋渔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中,涌现出中鲁远洋渔业公司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无论是在海陆规模、设施设备、专业技术,还是人才、管理等,都对整个产业的发展都起到良好的示范带动引领作用。

  作为个中翘楚,中鲁远洋渔业公司内外统筹、海陆并举,把着力点聚焦在“向外走出去,扬州发改委蒋珊照片打造新引擎,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在内充分激活,促进传统业务老树新枝,新动能”。通过打造“一内一外”动能切换的双驱动,为企业转型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公开数据显示,2017年,中鲁远洋渔业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4亿元,同比增长9.25%,实现归母净利润9152万元,同比增长74.04%。

  远洋渔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卢连兴坦言,近几年,远洋渔业产业规模迅速壮大的同时,也出现了体量过大、质量较差,大而不优、多而不精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行业国际组织管理趋严、“走出去”发展的步伐缓慢、产业链建设滞后、装备技术普遍落后和龙头带动效应较弱等困难。

  因此,卢连兴,相关部门在巩固现有政策的基础上,组织研究扶持渔业发展的一揽子具体、有针对性的政策,政策落实上应进一步细化和有针对性。“通过采取每年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中列支渔业发展基金等形式,用于具有较好发展基础和条件的重点、企业进行产业链整合、建设海外渔业等,培植壮大产业龙头;加速行业内各板块企业的洗牌和兼并重组,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发挥其技术先进、管理成熟、辐射带动作用和相对优势;通过重新整合海外项目,发挥规模优势,体现规模效应。”

  “远洋渔业产业自身正不断整合优化调整。”卢连兴以中鲁远洋渔业公司为例表示,在国内,不断加强自有建设,优化产品结构,提升资产规模质量和产品附加价值,同时健康消费,创新经营模式,提高市场占有率,提升品牌影响力;在国际上,做“负责任”的渔业,在不加重资源开采压力的基础上,严格遵守国际渔业组织和当地渔业政策法规,通过海外项目建设,积极参与到全球渔业资源再分配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去。

  提及未来,卢连兴称,将以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为导向,采取“纵向一体化+适度相关多元化+融合发展”和“全产业链发展”的战略模式,做好资源优化布局和转型升级大文章的同时,发挥国有龙头企业职能,带动引领产业发展,积极推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打造蓝色发展引擎。

  本文由 恒宇国际(www.neivn.cn)整理发布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