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人文经济> 文章内容

“紧扣‘人民’‘人类’‘人文’的经济学”等5则

※发布时间:2020-10-29 14:07:26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梦见放炮习总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论述,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以人类为关照、以人文情怀为旨归的思想脉络,把有限资源实现有效配置的基本原理提升到更高境界,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发展的思想与行动指南。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是我们与资本主义“以资为本”价值取向的根本区别,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由人民共享,说到底,就是把发展动力、发展目标和发展统一于全体人民的主体地位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与资本主义“以资为本”在动机、目的与价值追求上的根本差异,就在于此。为政之道,须以顺、厚民生为本。以人类共同命运为关照谋划中国发展的历史方位,体现了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与担当,与近代以来主导的贸易与全球市场进程形成鲜明反差。进入21世纪,在经济全球化遇到波折、人类面临“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严峻挑战之际,习着眼于在全球更大范围整合经济要素和发展资源,提出破解人类面临共同挑战的重大,积极推进更加包容的“一带一”建设国际合作,帮助突破发展瓶颈,缩小发展差距,共享发展。以中华民族包容、互学互鉴的人文情怀为旨归,是以人民为中心共享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携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强大载体,不仅体现了我们坚定的文化自信,更彰显了中国努力对人类作出较大贡献的文化自觉。积极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经济与发展,既要时刻遵循经济学原理与事物发展规律,也要让经济学思想更多体现人文关照。在实践中,尤应“以天下万民为事”,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经济日报》2017年6月21日)

  党的以来,习同志站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国有企业、怎样建设国有企业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国企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国企全面深化、发力推进,在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体系。一是植根国情、科学系统的国企理论体系。围绕建设什么样的国有企业,形成了以基础论和力量论为主要内容的国企理论。基础论和力量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国企发展领域的生动体现。围绕怎样建设国有企业,明确了指导思想和大政方针。包括:国企“三个有利于”方针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论。国有企业党建“根魂”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论。增强活力与强化监管结合论。二是问题导向、顶层引领的国企政策体系。国企必须奔着问题去,形成了以《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的指导意见》为统领、若干配套文件为支撑的“1+N”文件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带有“四梁八柱”性质、支撑国企总体框架的重要政策。第二,带有“定点爆破”性质、力求攻坚克难的专项政策。第三,带有工作推动性质、指导部署落实的工作计划等。三是试点先行、层层落地的国企组织推进体系。要试点先行。国务院国企领导小组组织开展的“十项试点”已经全面铺开。选择部分中央企业及二级单位开展董事会职权试点、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试点和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8家中央企业开展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2家中央企业开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要层层落地。近4年来先后有26家中央企业进行了重组,专业化重组和内部业务整合力度加大,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集中,向前瞻性战略性产业集中,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2017年6月7日)

  我国是海洋大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广袤的管辖海域和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关系民族发展,关乎国家兴衰安危。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意义重大。建设海洋强国不仅需要强大的海洋经济、军事、科技等硬实力的保障,更离不开海洋意识、海洋文明等软实力的支撑。我国海洋意识提升历经坎坷,随着海洋战略地位的不断提高,日益关心海洋、爱护海洋,海权意识明显提升。着力提升海洋国土意识、海洋经济意识、海洋环保意识、海洋权益意识和海洋合作意识,为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发展提供思想基础和文化支撑。一是树立陆海统筹的海洋国土意识。二是树立依海富国的海洋经济意识。三是树立与海的海洋环保意识。四是树立守海有责的海洋权益意识。五是树立和谐包容的海洋合作意识。传承和发扬“和平合作、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亲、诚、惠、容的包容性发展,树立大国责任意识,共享海洋发展,强调打造甘苦与共、命运相连的海洋发展共同体意识,推动全人类海洋事业的持续发展。增强全民族海洋意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和社会各方高站位、多层次、宽视野,共同不断努力。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海洋历史和传统海洋文化。二是要积极我国和平、合作、共赢的海洋发展。三是要建立健全增强全民海洋意识的工作机制。四是要创新完善海洋文明的活动平台。新形势下,我们要着力增强全民海洋意识,提升海洋强国软实力,为海洋强国建设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发展夯实文化根基和价值支撑。(《》2017年6月8日)

  中国的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充分体现中国党性的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魂”。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是文化的灵魂。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总系列重要讲话和理政新新思想新战略,是文化建设的旗帜和指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也是文化的基础,为我们党认识和世界提供了有益启迪,为我们党理政提供了有益,是文化最丰富的宝库。以文化为“源”。孕育和成长于战斗岁月中的文化,是中国道、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发展的深厚土壤,也是文化的源头。我们党在、建设和实践中积淀下来的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文化,是我们党永不变色的红色基因。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上的旗帜,也是文化的主体。可以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国实践中的文化反映。以中国党性为“用”。中国党性是中国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本质属性,也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督促干部增强践行党性要求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进而有效塑造干部的党性品格。(《日报》2017年6月20日)

  第一,指导思想的整体性。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不同历史阶段形成的指导思想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而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关系,统一服务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党的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提出了一系列理政新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二,经济制度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整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6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不断发展壮大的基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最根本的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好、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需要;公有制为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核心,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这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历史发展的整体性,这个整体性包括我国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属性、人民性、公有制主体和组成部分的多样性。第三,文明建设历史发展的整体性。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文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目标。60多年来,中国带领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同时,始终重视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文明建设是一个整体,割裂这个整体就意味着否定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发展史。(《红旗文稿》2017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