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里约热内卢孔子学院:静水流细 润物无声

※发布时间:2017-10-15 9:40:56   ※发布作者:小编   ※出自何处: 

  2014年4月,里约热内卢大学举办“日”活动,吸引了众多中学生和中学教师前来体验孔子学院课程。

  目前,中国已在全球140个国家建有511所孔子学院。巴西里约热内卢大学孔院成立不到6年,在贡献与影响上却令人刮目。2014年,该院学生施茉莉获得“汉语桥”世界大学生比赛全球总冠军,创南美史上首次;2014年至2016年,该院中方院长乔建珍“三折冠”,先后获巴西劳工部颁发的勋章、全球“孔院先进个人”银质章和里约市表彰证书,开全球孔院之先河。

  在里约热内卢乃至整个巴西,里约孔院成为中国文化中心,乔建珍也被巴西教育协会会长威尔逊誉为巴中文化交流的“活名片”和“民间大使”。

  短短几年,里约孔院是如何做得风生水起?带着几分期许与敬佩,本报记者采访了乔建珍,听她讲述孔院励志成长的故事,分享中国风“吹”遍巴西大地的喜悦,探寻文化至柔若水、直指心底的奥妙。

  乔建珍精通葡语,在师范大学已有20多年英语教学经验,初到巴西便信心十足,事在人为。2012年4月上任伊始,乔建珍即提出“本土化”发展战略,从身边做起,用葡语为所在大学的教职员工免费开设了“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25名来自大学的各个部门,“走到哪栋楼都有熟悉的面孔,孔院的工作开展一下子方便很多。”乔建珍对此颇为自豪。

  立足已稳之后,乔建珍和她的团队又将眼光瞄向校外。经过3个多月的反复协商,2013年6月,里约孔院与里约州签署了合作协议,将“中国语言与文化”课程纳入里约州立职业学校的正式课程体系。

  更令人敬佩的是,孔院将一些大型文化活动带到里约北区贫民窟学校举办。里约贫民窟是外人眼中的“禁区”,孔院这个大胆而暖心的举动,了贫民窟,也了整个里约。

  对于在里约举办的全国乃至全球性质的大型活动,孔院更是积极以“全职志愿者”身份参与,自觉扮演着“民间大使”的角色,以自身特有的优势和魅力促进中巴两国的交流与合作。“有活动,找孔院”已成为里约州教育厅前厅长威尔逊的口头禅。

  里约孔院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注重把课堂上的文化“带出去”,在里约和外地举办各种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剪纸、书法、茶艺、武术等,让巴西人零距离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

  每逢中国春节、元宵节,里约孔院还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教大家剪纸、写对联、包饺子,让当地人切身体会中国佳节团圆的氛围和“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

  考虑到文化活动展示的多是历史的、静态的中国,“为此,孔院组织活动逐步侧重从‘走出去’到‘请进来’,以便让巴西人从中国的‘一般过去时’看到中国的‘现在进行时’。”乔建珍说。

  2013年7月,里约孔院组织了首届中国夏令营活动,来自巴西3个州4个孔院教学点的20名学生度过了为期两周的“中国文化体验之旅”,对中国有了更加直观真切的了解。满载而归后,学生们情不自禁地向周围人讲起自己眼中的“现代中国”,扩大了当地人对中国的认知范围,也了很多模糊甚至是错误的认识。

  2014年、2016年,孔院又举行了两次规模更大的夏令营活动。目前,参加过夏令营的巴西师生已成为在巴西各州宣讲中国的“主力军”,这种“宣讲”比课堂的教材和更生动形象,也更有力。

  与此同时,孔院还组织了力度更大的团组——巴西教育官员和教育工作者前往中国访问。这一层面的活动直接推动了日后“巴西葡中双语学校”的建立。近几年来,类似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明显。2016年,巴西、伯南布哥等多个州纷纷提出,希望在里约孔院的领导下建立与里约葡中双语学校“一模一样”的学校。

  今年5月,里约孔院组织的第一届巴西大学校长访华团即将启程,这将进一步推动中巴大学间的合作和两国的学历互认。

  志愿者是全球大多数孔院的主力军。与其他孔院一样,里约孔院的志愿者大多是在读研究生和刚刚毕业的本科生,他们大多不懂葡语,而巴西人又基本不讲英语,交流沟通显得颇为。为此,里约孔院建立了每周集体备课和相互听课制度,以老带新,把其他州教学点的教师紧密联系起来,相互,取长补短。同时,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志愿者的能力,还设置了志愿者行政、教学、宣传等岗位,让教学任务相对较轻的志愿者担任行政工作,并根据志愿者自身特长分配教学以外的工作。这些举措使志愿者有机会充分展示潜能,工作热情也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经过5年不懈深耕,孔院由点到面,全维拓展,精彩频现:教学点由原来里约市的两个扩大到了分布在3个州的4个城市;办学层次从大学延伸到中学、小学;内容也不再囿于单纯的汉语教学,而是涵盖了多种本土化的文化活动,孔院变成了一个国际化符号。“5年前,我常常被误认为亚洲其他国家的人;5年后,里约知名酒店、餐馆的服务人员都以能说几句汉语为荣。”乔建珍高兴地说。

  5年来,乔建珍和她的团队也付出了巨大。顾不上家已成常态,最人的还有时差综合征。巴西与中国两地相差11小时,基本上是“黑白”。活动频繁时,乔建珍一年要在两地奔波四五次,旅途长达30个小时,一下飞机就要立即投入工作。那种“犯困时必须特别地干活”的痛苦,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有多。不过,乔建珍更多的是自豪和宽慰。与她一起工作和接触过的巴西师生、官员和,都称赞她给当地教育带来了一缕清风。她的搭档、里约孔院巴方院长阿德里亚娜告诉记者,乔建珍不但引入了中国先进的教育,同时也让巴西人对“教育改变未来”充满了信心。

  在采访结束时,乔建珍幽默地告诉记者,自己姓乔,生来就是要为中巴文化交流牵线搭“桥”。外表柔弱的她似乎有用不完的力气,“目前我们正与巴西相关部门加强合作,争取2017年将汉语纳入巴西义务教育体系,让巴西汉语教学真正实现从娃娃抓起。”乔建珍对此信心满怀。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